卷首语

  • 如何解读“深造率”现象

    邬大光;

    <正>近几年,不时从各种媒体看到一些高校公布本科生深造率数据,也时常听同行提及学校领导将提升深造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还有一些高校招生时把深造率作为重要内容来吸引考生,甚至在社会上还出现了深造率排行榜,如在个别高校就出现了学院深造率排行榜。总之,深造率正悄然成为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的“业绩”。

    2025年03期 No.18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发展”笔谈

  • 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学“突围”

    邬大光;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面临教学范式重构挑战。当前,AI的迅猛发展催生出高校学生对AI工具的“惰性”依赖和对传统讲授课堂的“惯性”依赖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质上反映出大学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育人价值正在被消解,而来自美国的实证调查和一线教学实验则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的“双重依赖”情况。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学“突围”,需对“教育”与“学习”概念的制度性误解与文化性滞后给予应有重视,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基础平衡大学教学中的人工智能使用与传统讲授方式,通过重构课程设计、重建评价机制和重塑教师专业认知等途径,让教学回归育人本质。

    2025年03期 No.18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治理新形态

    黄巨臣;

    人工智能(AI)技术正驱动高等教育治理的颠覆性转型,形成以智慧治理理念、协同治理主体、数据治理方式和效能治理目标为核心的全新治理形态。治理理念层面,高等教育智慧治理理念超越传统科层治理范式,以AI技术中轴串联跨域知识实现综合清晰,构建扁平化网络结构促进多元协同,以组织弹性替代制度刚性增强开放适应。治理主体层面,政府转型为高等教育战略“掌舵者”,高校依托垂直大模型实现自主治理,社会力量借助AI增强参与能力,通过“人机合智”整合多元价值诉求,形成“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治理生态。治理方式层面,实现从经验治理到数据治理的范式转换,利用AI的数据汇聚分析能力构建客观证据链,突破经验治理的滞后性与主观性,精准识别潜在问题并创新解决方案。治理目标层面,从规范治理转向效能治理,以大数据、大模型实现预测性干预,构建兼具制度弹性与组织韧性的治理体系,最终形成开放、高效且具人文关怀的治理新形态。

    2025年03期 No.18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评价审思

    石慧;

    高等教育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对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评价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评价需要从理念、范式、生态等维度进行全方位重构,实现由“知识掌握”到“智识养成”、“机械还原”到“全息覆盖”、“技术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范式转型,以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不确定环境对人才的挑战。

    2025年03期 No.181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前沿聚焦

  • 高等教育科研发展现实样态及其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苟斐斐;王蕾;邓喆;

    高等教育科研发展是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基于2011—2022年五大城市群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科研发展的现实样态及其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发现高等教育科研发展现实样态呈现出“逐年不断增加,结构合理且相当,竞争力波浪起伏”的特征。基于线性回归模型发现高等教育科研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产生显著且正向的影响,R&D课题数影响最高,其次是有效发明专利数和高校R&D人员数。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发现近十余年高等教育科研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之间呈现优质协调趋势。基于障碍度模型发现高等教育科研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高校中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数是最大障碍因素,其次为R&D课题数和专利转化收入。基于此,高校应在理念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尤其是科研创新发展,在实践中应着力推进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引与培”,支持科研平台建设及科研成果落地转换,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03期 No.181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以原电子工业部直属院校为例

    李婧芸;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构成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肩负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独特使命。基于历史与比较视角,选取学科、专业、学生数、教师数、就业情况、深造情况等多项指标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探讨。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剖析得出存在的现实困境:专门人才生产的“管理”与“强化”问题、师生结构配比的“协调”与“优化”问题、硕博士点建设的“增量”与“保质”问题以及专业学科发展的“多元”与“特色”问题。依据现实困境,将其置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需进行理性突围,即学科建设的理性突围:交叉特色学科走向卓越,构建学科专业新格局;管理能力的理性突围:人工智能颠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服务的理性突围:与区域立体式交互联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3期 No.181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知识生产的历史演变与德性转向

    张国昌;

    知识生产的演变,从自我认知与自然开发两个维度出发,可以划分为4个象限。第四象限是重视人的自我,但忽视对自然的利用,对应轴心时代;第三象限是自我认知弱,对自然的利用能力也比较弱,对应权威时代;第二象限是忽视人的自我,但重视对大自然的利用,对应机器大工业时代;第一象限是既重视人的自我,也重视对自然的利用,大体对应信息、数字时代。从演变过程来看,知识生产经历了一个自我认知不断提升、自然开发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去道德化”的问题,而“德性转向”的提出,就是对此的回应,它强调知识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关注时代的问题和道德伦理。

    2025年03期 No.181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大学制度的多维意涵探赜

    柯林;杨振芳;

    厘清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意涵是有效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深化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前提,虽然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人们对其概念意涵的认识却存在片面理解的现象。从不同的视角看,现代大学制度有不同的意涵。从“大学”的视角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反映大学的逻辑与规律,因而“学术为本”是其基本意涵;从“现代”的视角看,适应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特征,因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其核心意涵;从“制度”的视角看,现代大学制度是制度的下属概念,“平衡权力与利益”是其一般意涵;从“中国”的视角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进行“本土化”并生成一种独特的大学模式方能成为“中国”的,因而“建设中国大学模式”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特殊意涵。

    2025年03期 No.181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科研究

  • 分子生物学“三维一体”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李慧;陈翠霞;赵玉荣;王继乾;马少华;

    “分子生物学”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搭建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所需的“生物—能源—化工”多学科知识体系。但传统教学体系与该专业适配性差,亟须探索一套适用于非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四融合”教学内容为基石,将教学内容与能化领域国家政策、学科前沿、教师科研及社会热点相融合,培养服务社会的使命感。以“项目驱动式教学、BOPPPS教学模式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机融合的“三融合”教学模式为路径,打造强互动课堂。以“学研融合、学创融合、学赛融合”的“三融合”实践体系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均取得系列成效,助推能源化工领域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

    2025年03期 No.181 50-5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学研究生高质量科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国家野外站平台的视角

    徐当会;李世萍;方向文;安文娟;赵长明;

    课程体系和国家野外站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必须承担起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以适应新时代生态学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阐明了构建基于国家野外站平台的生态学研究生高质量科教融合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并根据国家野外站的建设成效、生态学专业发展特点,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融合、以综合性为原则加强多元融合、以实践性为核心实现科教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具体建设措施包括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研究问题国际化、课程活动方式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并凝练出基于该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为培养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No.181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西部高等教育

  • 西部高等教育适应区域高质量发展:逻辑、困境与路径

    韦颖;杨兴杉;

    提升西部高等教育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适应性和贡献力,是其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的必然之举。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西部高校作为适应性主体主动学习西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工作重点,并按照规则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然而,当前西部高校面临优势学科的结构质量、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科技创新的产出转化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一主攻方向不适配的现实困境。为增强西部高等教育的主动适应性,建议遵循学科发展的双重逻辑、引育学科领军人才;兼顾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侧重教师制度保障;聚焦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适度增加经费项目,最终实现西部高质量高等教育系统涌现,从“适应”西部发展向“引领”西部迈向新发展阶段转变。

    2025年03期 No.181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双一流”建设

  • 我国一流大学拥有一流的本科师生互动吗?——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分析

    王严淞;张娟;唐汉琦;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的师生互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本科师生互动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审视。基于自主开发的《本科师生互动调查问卷》,采用分层定比抽样方式,选取35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差异统计和分层线性模型等方法,对我国大学师生互动整体情况和院校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本科师生互动水平整体偏低,且一流大学暂未形成一流的师生互动。我国一流大学师生互动表现出有用性偏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不强且师生互动便利性一般等特征。由此提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将师生交往质量提升与保障作为内涵式发展的“优先选项”,应为大学师生互动提供更多的理念支持、制度支持以及场域支持,以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2025年03期 No.181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才培养

  • 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二阶元分析

    胡晓玲;魏江莹;李静泽;

    近年来,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元分析研究成果丰富,但并未形成一致结论。鉴于此,采用二阶元分析方法对与此相关的一阶元分析研究展开探讨。研究利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3软件对近二十年的纳入文献进行二阶元分析。结果显示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经分类变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该技术对大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效果优于小学生;对医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效果更佳;对学生情感学习的提升效果优于学生技能和知识学习的提升效果;多次干预时对学生学习的提升效果差距较大;桌面式的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效果优于沉浸式;及时测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效果优于延时测试的提升效果。

    2025年03期 No.181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与优化对策——基于2024年毕业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

    金鑫;李振海;张灏君;贺小军;王龙;赵雪菲;梅中磊;

    基于2024年L大学毕业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发现:目前研究生对L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满意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针对培养环节,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最高,对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满意度较高;研究生对教育教学管理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方面满意度有差异;研究生对读研期间自我收获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L大学研究生专业认同感不足;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研究生对分流淘汰制度执行的满意度较低;研究生的职业定位清晰度较低。未来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分流淘汰制度评估体系,强化制度执行监督;重视研究生职业困惑问题,帮助研究生明确职业定位。

    2025年03期 No.181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治理新探

  • 学术欺凌的表征、根源与影响

    孙伦轩;郑佳睿;赵倩;

    学术欺凌不仅对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对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问题兼具理论探讨的必要性与现实治理的紧迫性,但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理论引介阶段。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学术欺凌进行文献综述,学术欺凌本质是学术权力异化所导致的一种系统性压迫,核心特征包括权力结构失衡、欺凌行为的持续性以及被欺凌者的弱势处境。学术欺凌可能的具体表现有言语攻击、关系操控和学术压迫等多个层面,这不仅会给受欺凌者带来困扰,还会破坏公平有序的学术环境。学术欺凌这一现象成因复杂,可能会受到个体特质、人际互动、组织架构和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学术欺凌高发的生态环境。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完善学术欺凌的理论框架,开发更加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探究影响学术欺凌的发生机制。在实践层面,应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有效改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生态的净化与重塑。

    2025年03期 No.181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博士生求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基于Nature全球研究生调查的实证分析

    邵剑耀;苏悦;

    在博士生就业日趋多元化背景下探讨博士生求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显得十分必要。基于2022年Nature全球研究生调查中的博士生数据展开分析发现,总体上博士生选择逃离学术界的占比略超坚守学术界的;有4种博士生求职类型:坚守学术界的能力较强者、留在学术界的能力欠佳者、逃离学术界的能力较强者、离开学术界的能力欠佳者;博士生就读经历满意度因求职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学术职业意愿影响因素中,学术志趣、工作时间、薪酬福利有正向影响,组织非学术职业支持有负向影响,学习投入、导师情感类指导的正向影响以及组织情感类支持的负向影响仅作用于能力较强者,组织学术职业支持的正向影响仅作用于能力欠佳者;对学术生态的负向感知是博士生逃离学术界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建构“分流但不退出”机制,提供多类型支持,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助力博士生求职。

    2025年03期 No.181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至精 至诚 至善 至美——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简介(上)

    <正>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口腔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体制。兰州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创建于1985年,先后获批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颅面牙合重建和智能工程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跻身国家“双万”一流专业建设。口腔医院从门诊部逐步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成为国家口腔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口腔医学中心成员单位。

    2025年03期 No.18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等理科教育》2025年征订征稿启事

    <正>《高等理科教育》是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以高等理科教育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性期刊。根据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5年我刊将主要围绕以下方向进行征稿。1.高等理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围绕高等理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如高等理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

    2025年03期 No.181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